記者 張成芳
河曲彎彎、炊煙裊裊、牛羊悠閑……
立夏時節,當你走進甘南,新鮮的空氣撲面而來,遠處的草原吐綠,蒼鷹掠過頭頂,湛藍的天空映襯著潔白的云朵;漫步于市區,人行道兩側的各色花卉競相綻放,清澈的河水引來水鳥翩躚,隨水勢蜿蜒,勾勒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生態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甘南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保護作為立州之本,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想生態事、做生態人,探索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綠色發展引領航向 布點落子
山川蒼蒼匯萬象,云水茫茫聚靈韻。甘南,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甘、青、川三省涉藏交界地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使這里成為了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更涵養了源源不斷的生態潛力和綠色富礦,厚植了生生不息的生態信仰和人文底蘊。
甘南之美,美在綠色,美在自然,到處洋溢著綠色的生機,處處有著空氣的清香。
甘南的“綠”,是肉眼可見的高顏值,鋪陳在這片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甘南州始終胸懷“兩個大局”、時刻心系“國之大者”,自覺從黨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找方位、找定位,堅決扛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擔當,用生態環境保護的甘南之舉、綠色發展的甘南之效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
2016年,州第十二次黨代會圍繞綠色崛起,確定了打造“五大生態”和構筑“十大環境”的奮斗目標,把“著力打造絢麗多彩的自然生態”和“構建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作為重點內容強化落實,并開啟了創建“全域無垃圾示范州”“搶占綠色崛起制高點、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的發展路徑。
2021年1月,在實現“全域無垃圾”的基礎上,啟動“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料、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五無甘南”創建,確立了“一年打響,釋放甘南‘力’;兩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響甘南‘綠’;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紅,釋放甘南‘好’”的目標!
2021年11月,州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了努力打造“五無甘南”、著力創建“十有家園”、加快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現代化先行示范區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把甘南打造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高地、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高地。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成為全州上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以環境革命擦亮底色 厚植成色
從“環境革命”到“五無甘南”,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到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甘南不僅創造性地打造了全國第一家“全域無垃圾”示范州,而且實現了由“經濟跟跑者”向“生態領跑者”的華麗轉身,甘南影響力、美譽度空前提升,各族群眾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
尕秀村海拔3300米,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緊鄰213國道。從省城蘭州出發,只要4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這里。特色鮮明的藏家民居、干凈整潔的水泥村道、錯落有致的休閑廣場……誰能想到,這個風格鮮明的秀美藏寨,曾經也有過牛羊滿村跑,牲畜糞便和垃圾滿地留的時期。
“環境的整體提升讓游客激增,現在,村民都能自覺維護好自家和村里的環境衛生,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事。”村民拉毛加說。
甘南州堅持以環境革命小切口推動經濟社會大變革,以摧枯拉朽之勢、脫胎換骨之效在全州范圍內開展了一場“政策上全鏈條、主體上全參與、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考核上全過程”的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全域無垃圾目標,“環境革命”徹底擦亮了甘南底色,改變了千百年來廣大農牧村人畜混居的生產生活方式,革除了人們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革新了甘南的整體形象和氣質內涵,在全省全國乃至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贊譽。
“五無甘南”縱深推進,“一年打響”任務提前完成,創造性地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料。大膽探索創新農牧村發展新模式,累計投資167.3億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903個,覆蓋全州64%的自然村,農牧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涉藏州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被國家作為甘肅省改革開放40周年唯一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推廣。
合作市、迭部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卓尼縣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合作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生態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迭部縣、瑪曲縣、卓尼縣列入全國生態補償綜合試點縣。
以生態項目夯實基礎 筑牢屏障
草原是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資源,保護草原生態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對農牧區發展和生態恢復有著非凡的意義。
如今,“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成了草原兒女的共識。“不減畜,不保護,草不夠吃,牛羊過不了春天。”瑪曲縣馬場五隊黨支部書記尕藏南正是村里減畜工作的帶頭人。2016年他有300多頭牛,而今已經減到了160頭。
瑪曲是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群眾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要開展減畜行動,就是減少當地群眾收入,剛開始推動時阻力重重。
對此,甘南州一方面全面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牧民縮短養殖時間、提升出欄頻次。近5年來,全州農牧部門實施草原禁牧887萬畝,推行草畜平衡2938.84萬畝,累計兌付補獎資金11.63億元,并以加大出欄和轉為舍飼圈養等方式核減超載牲畜131.48萬羊單位。依據《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標準,全州天然草原已整體初步實現草畜平衡。
“為根本解決全市牲畜超載過牧問題,我們深入各村莊、牧戶家里開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相關法律法規宣講,督促超載牲畜核減工作,確保真正實現禁牧草原‘禁得住’、超載牲畜‘減得下’,牧民收入‘漲得了’,草原生態‘變得好’。”合作市草原監理站站長郭江東說。
生態環境改善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自然會增強。好的生態環境是巨大的財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實現畜牧業的提質增效和農牧民的增產增收。
近年來,全州沒有新建一座水電站、沒有新開發一座礦山,生態環境總體持續向好。有序推進若爾蓋——黃河首曲國家公園(甘南區域)和美仁、阿萬倉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因地制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尕海湖面積較2000年擴大6倍多,尕海濕地成功入圍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出臺《甘南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啟動實施總投資50.05億元的甘南黃河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2021年到位中央財政資金4億元,爭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4億元、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資金1.36億元,共實施瑪曲、碌曲、合作等6縣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草原和濕地保護與修復、農牧村水源地保護等項目47個,已開工17個,完成招投標17個,正在招投標12個,正在編制可研1個。
去年,甘南啟動州縣鄉村四級聯動、10余萬干部群眾參與、覆蓋4.5萬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行動。
今年4月,我州在夏河縣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大治理、生態環境大優化”主題實踐活動。州委書記何謀保說:“甘南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甘南生態地位特殊,生態優勢明顯,生態責任重大。廣大干部群眾要協同抓好大保護、共同推進大治理,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切實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充分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南州人工造林綠化面積達110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24.57%,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97%。近年來,甘南在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的同時,系統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行動,實施黃河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造就了青山疊翠、江山如畫的甘南。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大治理、生態環境大優化”主題實踐活動的動員號召下,全州各族干部群眾廣泛動員、踴躍參與,用足植樹造林、增綠護綠的功夫,創造更可持續的發展條件和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傾情譜寫著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甘南的交響曲。
風勁帆滿海天闊,俯指波濤更從容;赝^去,甘南州生態優先已成共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已見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的腳步更加堅定。
展望未來,甘南州必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凝聚起綠色發展的強大共識和澎湃力量,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加快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現代化先行示范區而努力奮斗,奮力譜寫大美甘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錦繡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