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的宗教節慶活動眾多,時間均以農歷計算。主要有正月法會、七月法會、九月法會,其中正月法會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參加人數最多。拉卜楞寺舉行大法會期間,僧侶演奏的佛殿音樂別具特色,馳名中外。近年來,拉卜楞寺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逐漸提高,每年吸引著數十萬中外游客、學者、信徒前來這里觀光、研究、攝影、繪畫、朝覲,極大地促進了夏河縣旅游產業的發展。
正月祈愿法會:又稱“默朗欽波”,正月初三夜起至正月十七日結束。
藏語稱作“默朗欽波”。“默朗”是祈愿、向往的意思,是對幸福、和平、健康的渴望。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也是他們新一年年初集體心理的集中反映。它表達了僧俗眾生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雪域藏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默朗欽波的另一層涵義,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祈愿大法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于1409年創立的,第一次祈愿大法會在拉薩大昭寺舉行。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其祈愿大法會也頗具規模。盛會期間,要舉行多種活動,包括誦經、放生、演藏戲、瞻仰佛像、跳法舞、酥油花展、彌勒佛轉寺等等。
誦經是為期個月的祈愿法會的內容之一。15天中,全體僧人每日要集會舉行法 事活動6次。第一次集會拂曉時始,日出時止,叫晨曉集會。誦讀的經文是《怖畏金剛經》,以驅邪逐魔、祛除污垢為宗旨。與會者把各自趕制的“周吉哇”(六十食子)糌粑丸子投擲向東南西三方,表示祭奠護法15神和閻羅法王,祈求四大事業(和平、發達、權勢、威力)昌盛。第二次是在吃過早點,緊鑼密鼓地去參加辯經大會,在秋季講經壇舉行。凡有才華、學識的僧人學者盡可就佛學問題與任何對手廣泛爭辯。辯論場的氣氛熱烈而緊張,三人一簇,五人一伙,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直到一方理屈詞窮無言答對分出勝負才停止。第三次是辯經結束后的午間集會,在大經堂舉行。接著進行的是在大經堂的祈愿大會和晚上在秋季講經壇的第二次辯論會,其內容都是念經講道、祈求人畜平安、祛災禳福,要反復誦念有關經文,祝愿佛法常在、佛事興旺。
其中:
正月初八:放生。
當天早晨,嘉木樣佛宮圖丹頗章院里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嘉木樣大師率領外務僧官、內務僧官各持鑰匙,打開佛殿大門,展出終年珍藏的寺中古寶、珍玩,供各級僧俗官員觀賞,以炫耀本寺財富,使各級官員為弘揚佛教事業盡心盡力。參觀罷,僧眾在寺院里共誦《招寶經》,跳起自編自演的舞蹈助興。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馬、牛、羊牽出,由主持者莊重地將凈水灑在它們身上,脖頸上系上象征佛放生的五色幡條,再把它們放出大門,以后任其自由轉游于山間曠野,自生自滅。人們見其不僅不加害,反而無不對其表示親近和保護。
放生
正月十三:亮佛節,又稱展佛節或曬佛節。
正月十三日,是拉卜楞寺舉行瞻佛的日子,節日的氣氛達到高潮。這一天,懷著虔誠敬仰心情的香客從遙遠的唐古拉山腳下、青海湖畔、阿壩草原、白龍江畔以及內蒙大漠深處,甚者從大洋彼安千里迢迢來到拉卜楞寺,瞻仰巨幅佛像。中午時分,瞻佛儀式正式開始。寬大的瞻佛臺上,綴貼得光滑整齊的石板閃著亮光。在作為掛軸的檐墻脊上,卷筒佛像徐徐展開,一隊僧人在檐墻頂端緊攥幅邊,一隊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兩邊又是兩隊僧人,四方齊心合力,小心翼翼地將一幅寬10丈、長36丈的佛像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一刻,僧俗一片靜穆,默念經文,祈求幸福吉祥。瞻仰的佛像每年都不同,釋迦牟尼、彌勒、宗喀巴三幅佛像交替展示。
曬佛
朝拜
正月十四:跳法舞——“羌木”。
正月十四日的法舞,也是拉卜楞寺祈愿法會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法舞在大經堂前殿廣場上舉行。嘉木樣大師端坐在前殿樓廊的主席位上,左右是四大賽赤活佛,還有其他賓客,以下再依次坐著一溜兒佛位較次的活佛。僧俗觀眾以他們為中心坐成半圓形圈子。法舞開始,裝扮成閻羅法王的演員,頭戴裝飾有骷髏項鏈的面具從院里出場,圍場跳躍一周,接著出場的是法王的妃子以及化裝成骨頭架子的查事鬼、有茸的鹿、長角的牦牛等護法神。隨著樂隊的伴奏,他們一陣兒欣喜若狂,一陣兒焦躁不安,一陣兒又得意洋洋,經過一場較量,以閻羅法王為首的佛門大軍終于獲得勝利,妖魔鬼怪被徹底打敗,投進油鍋炸死。接著大法臺率領佛兵佛將以及僧眾,將捏成三角型的“朵瑪”(施食模擬鬼怪)送到寺效荒灘,用熊熊大火焚燒,意味著邪氣、魔怪從此被全部驅除干凈,教民得到吉祥平安,寺院不受其侵擾。
法舞是一種粗擴、豪放、擬人化的表演。它的突出特點是通過面具,形象地介紹人物身份、善惡角色,而不須通過語言。跳躍幅度大、旋轉多,借鑒了民間舞蹈的風格,展現了高原民族寬廣的胸懷,豪爽的氣質,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性格。從法舞中我們能看到藏族早期舞蹈的風姿。
法舞——“羌木”
法舞——“羌木”
正月十五:酥油花供燈會。
正月十五日晚舉行“酥油彩塑展”,其活動尤以拉卜楞寺和禪定寺昌盛。酥油彩塑展是默朗節日最精彩的一幕,也是藏族佛教造型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展覽。酥油彩塑展覽初創的時間說法不一。據說當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開國君主松贊干布,文成公主把自己信奉膜拜的釋迦牟尼佛祖12歲等身像帶往西藏,供在大昭寺內。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為了表示自己對釋迦牟尼的無比敬仰,便在佛祖像前獻了一朵酥油花以及大量的酥油燈。以后該教派寺院僧眾紛紛仿效,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日酥油花供燈舞會。
由于展品要評比記分,評出優勝者,因此各參展單位對造型設計、構圖方案、制作地點、完成時間等予以保密。直至正月十五日夜幕降臨之前,才在大經堂周圍各自固定的位置上,迅速支起木架,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擺出展品,以期以新以奇取勝。展出后,有關人員組成評委會評比打分,評出名次,公布名單,給以獎勵。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正月十五日夜,前來朝佛進香的各地教徒摩肩接踵,涌向拉卜楞寺大經堂前,爭先恐后地觀賞酥油彩塑,預先布置在大經堂四周的那一排排、一簇簇的酥油供燈,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把大地映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由拉卜楞寺六大寺院、河南蒙旗王府、嘉木樣佛邸及因明、般若、中觀、俱舍、戒律五大分部三學班分工精心制作的各種形態的酥油彩塑造型,個個形態逼真,出神人化,讓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叩頭朝拜,直至深更半夜才離開。
酥油花展
酥油花
正月十六:轉彌勒。
正月十六日是彌勒佛(未來佛)巡世的吉日良辰,藏語稱作“賢巴瑯郭爾”。“請”出彌勒佛視察全寺,僧俗祈望新的一年他能給世間帶來福運、吉祥當日上午10時左右,僧人們抬出彌勒佛高高的塑像,從大經堂出發,在大寺樂隊的伴奏下,拿著梵香、珍寶、供品的僧人前擁后簇,浩浩蕩蕩繞寺院轉一圈。由于彌勒佛主管未來,所以,前來朝佛者人山人海,大批信徒爭相繞寺誦經,搶著觸像領灌,以求得一分福分。
抬彌勒佛像饒寺一周
|